李月华:如何应对企业诚信危机
2011/8/16 10:35:09
2011年7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诚信形象不佳行业”榜单的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食品行业的排名:去年排在第十位,今年跃居第二位。
“诚信不佳”排名从第十跃居第二,食品行业处境十分尴尬。公众对食品企业的信任堡垒开始坍塌,究竟是什么伤了大众的心?食品行业诚信度为何在短短一年间如此大打折扣?
味千拉面的骨汤是兑出来的,肯德基的豆浆是粉末冲出来的,麦当劳的面包是暴晒过的,DQ的绿茶冰激凌是八喜原浆拌出来的……诸多事件拷问着监管部门,更拷问着企业的良心。
企业的诚信建设,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有效监管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和检测监督两方面。检测部门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检测技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检测标准难以服众。日前,山西醋产业协会发表声明称正规山西老陈醋绝对没问题,但同时曝光出的问题是配制食醋的国家标准竟无法检测。国家要求配制食醋中酿造食醋的比例不得小于50%”,不仅这一半的含量无法鉴定,就连配制食醋添加的是合法的食品级冰醋酸还是违法的工业级冰醋酸也检测不了。这究竟是“无法检测”还是“不愿检测”,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足够安全保障的监管还是真正的监管吗?
而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则必须动用法律利器,毫不手软。前不久的“瘦肉精”案件,充分表明法律武器再次成为了国家建立诚信制度的有力保障。
说到底,监管也好、检测也好,只要企业自律、有良心,食品安全乱象丛生的状况就能改变。
企业的诚信就是企业的品牌,品牌的打造靠的是企业的口碑,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企业对公众负责的态度。
首先,企业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生产到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要力求透明化,将每一种成分明明白白地写在说明书上,及时向公众说明添加剂的副作用,而不是等到千夫所指,影响不可挽回的时候再来诡辩“这是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零度可口可乐面对公众就是如此,至今都没有向公众诚恳地认错过。试问,如果是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为何不同地区的标准会有差异呢?难道是因为不同地区的公众身体对某些成分的承受能力不一样?或者是内地公众身体强健,多吃点某些成分也没事,所以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表态“在国内销售的可口可乐添加剂是合标的”?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承诺产品信息透明公开,只知道追求利益最大化,长久下去,会失去公众对其信任,进而失去市场份额,被消费者彻底打入冷宫。
换句话说,经营者有义务告诉消费者原料以及产品生产的过程,让消费者能够知情选择,知情消费。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不仅是企业诚信建设的基础,也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就是让市场充分竞争起来,企业也就有了不断发展改革的动力。政府的监督只是辅助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企业存亡的关键在于“利”,利之源头在于消费者,获取消费者的信任才是企业永久生存乃至长远发展的唯一保障。明白了如此道理,诚信建设体系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