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诚信杂谈 >> 正文

保健品商家为何“吹牛”无底线

2016/7/26 11:12:20

     昨天,媒体报道了武汉市工商局对9家保健品销售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其中6家公司存在问题,2家公司被现场查封。报道在市民中引起广泛反响,不少读者致电媒体,讲述他们遭遇的保健品骗局,声讨“卖药公司”的恶劣行径,一位曾经担任过保健品促销员,后来因为“良心不安”的市民告诉媒体,保健品公司经理要求她,“只要不死人什么都敢吹”(据7月24日《武汉晚报》)。
       
毫不夸张的说,保健品市场价格乱象甚至以欺诈方式诱骗消费者购买的现象,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多少改变,尤其是针对老年人消费群体为目标的欺诈,可谓是花样百出,他们看准一些老年人特别重视自身健康,又有一定的积蓄,再加上识别能力不强,利用花言巧语或免费试用、讲座等为幌子诱饵,将一些对健康养生基本没有任何作用和效果的保健品、保健器材高价售卖给老人,因此受骗上当的老人不仅非常普遍,频频见诸媒体报道,有些老人正如报道中所描述的那样,不但一辈子积蓄换来一堆“垃圾”,甚至还以跟子女断绝关系来逼迫子女出钱帮助购买,可以说某些保健品推销非但没有给人们带来保健作用,反而是以保健为幌子,在欺诈钱财的同时,又破坏了一些家庭的和睦,成为危害市场和社会的一颗毒瘤。

  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保健品,不但在认识上存在模糊,甚至会误认为是“药品”,商家也正是抓住消费者的这种模糊心理,敢于信口开河的大吹特吹,无论“治病”作用是否有效,商家都不会因此承担责任,因为保健品、保健器材本身就不具有医疗作用,说白了,只要吃不死人,普通消费者就难以“讨回公道”,更何况“买者无意商家有心”,很多商家在推销保健品时尽管吹嘘的天花乱坠,却极少能给消费者留下法律诉讼上的“把柄”,再加上本身对界线上的理解不清,很多消费者往往受骗上当之后不得不选择自认倒霉。

  保健品商家之所以“吃不死人什么都敢吹”,说到底还是因为“吹牛不上税”。多年以来,药品市场“风声鹤唳”,食品市场安全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唯有这种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保健品销售,却始终处于监管部门的“灰色地带”,在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心目中,似乎也存在着“吃不死人就没问题”的监管标准。实际上,不但是在武汉保健品市场存在“吃不死人什么都敢吹”的乱象,整个国内保健品市场都或多或少存在存在类似行为,只要媒体没有报道或没有引发舆论关注,监管部门很少能够主动出击。

  其实,无论对于保健品本身的定义还是市场的销售规范,国家和地方都有较完善的制度规章,但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保健品基本是“两栖产品”,既可以堂而皇之的摆在药店和药品鱼目混珠,也可以在超市食品货架上惊艳亮相,无论内在质量数量优劣和多与少,无一不显得尊荣华贵,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实际监管上的滞后乏力,某些保健品商家岂能不大吹特吹。只要监管认真履职,执法处罚落实到位,让其吹多大牛上多大“税”,哪个商家还敢乱吹海吹?(朱永华)

新闻中心右上角广告(诚信)

阅读排行榜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