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爱红:诚信,安身立命之本
2011/11/4 14:23:43
(专家:北京行政学院副教授、伦理学博士鄯爱红)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一旦丧失或弱化了诚信意识,各种不道德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
目前,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人际交往相互不信任都强烈地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
记者:在刚刚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礼诚信”被确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请您谈谈诚信的内涵和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专家: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一旦丧失或弱化了诚信意识,各种不道德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发展的经济。我们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政治秩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我们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是摆在我们而前的现实任务,也是具体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记者: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哪些不诚信的现象?它们的危害何在?
专家:目前,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人际交往相互不信任都强烈地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
首先,经济生活中的不诚信严重危害着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如今,在经济领域中最明显的,使人最为深受其害的是造假、贩假。凡是能说出口又有利可图的,几乎都与假字有关。经济领域中不以诚信为本,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服务质量十分低下,买卖经营靠坑蒙拐骗,必然造成经济领域的混乱,扰乱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
其次,政治生活中的不诚信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可算是时下公众反响最为强烈的问题。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压下等已严重地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工作中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等,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欺骗和弄虚作假的行为。最可怕的是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生存环境,一些人不守诚信而不受任何惩罚,反而因此得到好处,当谎言和虚伪在一些时候总是比真诚信实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就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不守诚信。
此外,个人交往中的不诚信损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致使人情淡薄。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然而,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客观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欺骗,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使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
记者: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不诚信现象的存在呢?
专家: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对诚信意识的背离。
市场经济对大众行为的根本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为的动机方面。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并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后,一些人便置良心与道德于不顾,堂而皇之地采用各种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的利益。经济生活中的欺骗现象、不诚信现象渐渐向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漫延,这是导致人们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封建专制长期压抑对诚信意识的扭曲。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然而,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在一个由少数人掌握统治大权的"人治"社会中,民众的命运随时会因为统治者一时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不仅人们的欲望不能真实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也受到种种限制。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真诚信实却常常吃亏遭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扭曲着人们的诚信意识,是社会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
第三、道德教育政治化对诚信意识的弱化。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对德育非常重视,但在内容设置上往往与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屈从于政治需要,片面强调政治意义上的“忠”,而忽视个人对自己内在良心的"诚",甚至把这二者对立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导致一些人违背良心、混淆真假、颠倒是非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怎样才能化解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诚信危机”,建立以诚信换诚信的社会环境?
专家:公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在内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必将有效地促进“诚信危机”的化解。此外,我们还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以诚信为突破口,加强道德建设。诚信是道德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要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对那些不讲诚信的人进行道德鞭挞,舆论谴责,渐渐确立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要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誉档案,对企业的纳税状况、守法状况、财务管理状况等进行严格的登记,守信者受鼓励,不守信者受惩罚。鼓励媒介披露不讲诚信的人和事,严禁有不诚信记录者担任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管理人员,对不守信用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建立健全任用干部的道德考评机制,做好"官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建立讲诚信的风气,各级领导首先要做讲诚信的领导。正人先正已,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这是一个普遍的原则。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到行动中。诚信教育不只是对百姓进行教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政府才不会失信于民,政令才能顺利推行,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讲诚信的风气。